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绍兴答卷”

 

  绍兴,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这里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悠久绵长的历史,孕育了璀璨的古越文明。

  绍兴,一座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之城。这里乡风文明,生态优良,广袤的乡村处处是创业热土、宜居乐园。

  穿行稽山鉴水,品味越风乡韵,人们有一种共同的体验和感受:这里物质与精神共荣,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在生生不息的岁月流变中,绍兴正在劲笔挥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新篇。

 

  乡贤文化滋润精神家园

 

  

 

  10月15日晚,上虞城北文化艺术中心剧场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一场表彰“最美人物(故事)”暨“浙江好人榜”晚会在此隆重举行,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张杰等一批乡贤好人的事迹,深深感染了在场每一位干部群众。这是上虞这座孝义之城第二次以城市的名义,向平凡的好人致敬。

  用凡人善举的道德力量,打造城市价值坐标,用乡贤名流的文化滋润,涵养人们精神家园,已成为绍兴各地书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精妙之笔、精彩华章。

  今年5月21日,中宣部在上虞召开全国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现场交流会,充分肯定绍兴乡贤文化建设对全国的样板效应。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在会上说,“各地要认真学习上虞经验,以乡贤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形成社会正风正气,以乡贤文化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价值正能量,以乡贤文化影响人感染人,提升社会风气,努力推进当代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大步向前。”

  在绍兴的历史和现实中,从来不缺崇德向善、诚信守义、爱岗敬业、造福桑梓的乡贤名达,如何挖掘提炼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之踵事增华、发扬光大,是当今绍兴人的职责使命。近几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倡导各地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精神内涵,弘扬乡贤文化时代价值,引导广大群众积极传播弘扬、共建共享乡贤文化,让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乡风、扎根乡村。

  上虞乡贤张杰,一位曾在香港以卖茶叶蛋谋生的老人,一家三代省吃俭用,却为家乡教育事业慷慨捐资1500余万元,建起了21所学校,为需要帮助的家庭和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早春二月,柯桥九板桥村的斯志良等24位乡贤在商议一件大事——成立村级乡贤参事会,在场的乡贤们一致同意,捐赠66万元作为乡贤发展基金,用于全村“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公益民生事业。

  初秋时节,在诸暨店口镇湖西村文化礼堂内,一场名为“追溯湖西历史”的乡村故事会在此开讲,年逾7旬的主讲人冯关海用口述乡村故事的形式,讲述该村的历史沿革、乡贤往事,让乡亲们听得津津有味,老人也因此成为当地一位拥有许多“粉丝”的当代乡贤。

  越城乡贤沈厚夫,毕生致力于东浦古镇文化的研究、传承和保护,一支丹青妙笔记录古镇风情。年逾耄耋,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后,更加惜时如金、笔耕不辍,出版15米长卷《古镇风情图》,嘉举懿行感动乡里。

  今年 5月20日,一个“我爱你”谐音的日子,新昌小将商会吴楠等30多位乡贤借这个吉日良时以明心志,捐赠护河资金27.5万元,认养河道80多公里,开了全省社会化治水的先河。

  ……

  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在绍兴,乡贤的故事随处传扬,乡贤的精神历久弥新。据统计,目前绍兴全市已建立村级乡贤研究会、乡贤参事会1000多个,培育新乡贤5万多人。乡贤的道德力量,泽被乡里,造福桑梓,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农村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礼堂构筑文明殿堂

  

 

  夜色降临,嵊州三界镇南街村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一场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在村文化礼堂激情上演,铜管乐合奏、女声组唱、诵读、快板、莲花落……热闹的音乐,诙谐的说唱,让观众目不暇接,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夜晚。

  建设文化礼堂,在绍兴已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标配,一个丰富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犹如一夜春风来,短短三年时间,在全市平原水乡、山区海涂,文化礼堂悄然萌发,至今已达367家,成为村民陶冶心情、获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的好去处。

  “全市星罗棋布的文化礼堂,围绕‘文化地标、精神家园’功能定位,寓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极大提升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重构了乡村文化空间,开启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升级版’。”市委宣传部有关人员介绍说,绍兴各地的文化礼堂,除带有共性的活动和内容外,还有各自的特色和亮点——

  在嵊州,文化礼堂孵化出了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以老人自愿为原则,以家庭为核心、以礼堂为依托,给老人提供生活照料、衣食住行用和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服务。

  在诸暨,用文化礼堂整合文化资源,组织一支宣讲队伍,讲政策、讲健身、讲技能,把时事政策、实用知识、科学技术带到农村,使文化活动聚人气、接地气,让村民真正有归属感。

  在柯桥,注重引导各村在建设文化礼堂中彰显特色,不断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融合创新,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

  在上虞,文化礼堂以项目化为抓手,试点“乡贤理事”管理模式、设立“乡贤基金”,扎实推进建管用一体化建设,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激发文化礼堂活力。

  在越城,文化礼堂主打“家风文化”品牌,举办“开蒙、成人、敬老”三礼进礼堂、“家风书法展”、“家风春联”送村民等活动,将“家风文化”融入乡规村约,“以文化人”增强村民的传统文化认同,提升爱国爱乡情怀。

  在新昌,引导各村自娱自乐办“乡村春晚”,喜庆热闹的活动,让村民共享丰收之余的喜悦。梅渚村连续举办五届“村晚”,乡亲们登上文化礼堂闹新春,闹得心花怒放,闹出全国声誉,让人们对这个小山村刮目相看。

  这些文化礼堂堪称秀外慧中、形神兼备,既有礼堂、讲堂、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等建筑的外在形态美,又有文娱活动、传统礼仪等内在价值美,一系列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将文明之风吹进农民心田,垒造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高地和文明殿堂。

 

  凡人善举点亮最美风景

 

  

  头戴红帽子,身穿红马夹,手拿铁钳子,常在河边走,捡拾垃圾护清水,无愧“绍兴最美护河人”。这是人们对嵊州下王镇“村嫂治水志愿者”的描述和点赞。

  去年3月,下王镇开展“五水共治”,全镇近300位村嫂自发加入治水护水行列。平常在田头忙、灶头转的村嫂们,如今抖擞起精神,沿着穿镇而过的十八都江、四都江来回巡查,发现河面有垃圾就蹚水捡走、用兜捞走,使原本的垃圾河变成了清水景观河,“村嫂治水志愿者”由此“一战成名”,成为农村治水先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下王镇村嫂的影响下,目前绍兴全市以“村嫂”为品牌的志愿服务队多达1000余支,有村嫂2万多名。

  “村嫂”在行动,志愿服务从“五水共治”扩展到“空巢老人望一望、残障人员帮一帮、留守儿童顾一顾、困难家庭助一助、不良言行管一管、邻里纠纷劝一劝、个人才艺亮一亮”等为主要内容的日常服务,涌现出一大批村嫂监督队、村嫂志愿队、村嫂文宣队等志愿组织,村嫂成了村里“向上向善”的生力军。

  在许多人看来,村嫂们之所以能自觉担当起治水重任,是与绍兴多年来宣传倡导“好人好事、好村民好媳妇”活动分不开的。以“风尚绍兴”为主题,绍兴持续6年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最美家庭评选活动。以乡镇、村为主体,广泛开展“好村民、好媳妇、好公公、好婆婆”等群众身边“草根”典型的评选表彰,选树群众身边的榜样,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推动“最美”由风景成为风尚。

  在绍兴乡村,身边的好人犹如夏夜的星空,群星璀璨,映照四周,传递着光明和温暖的正能量。嵊州新板头村村民徐立圣,不惧社会偏见,多次帮扶摔倒老人,用行动体现人文关怀的温情;上虞振新村孝女徐娟芬守护4位多病老人,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用点滴真情诠释孝顺的真谛;新昌石柱湾村个体经营户王永富,16年坚持无偿献血,累计献血172次70000毫升,三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金奖;诸暨直埠镇乡村医生史伟兵,坚持20年给乡亲们看病,成了大家的“活病历”。

  塑形铸魂,凝心聚力,一直是绍兴对精神文明的不懈追求。在广大农民大步向现代化迈进时,绍兴自觉承担起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的使命。坚持以思想引领为先导,滋养美丽乡村“发展主体”;以综合治理为抓手,丰润美丽乡村“内在涵养”;以以文化人为重点,建好美丽乡村“精神家园”;以乡风文明为根本,打造美丽乡村“价值标杆”。在推进村规民约,建好“一会一榜”,筑牢文化“基站”,播好文化“种子”,培育“家风”文化,树立“最美”典型等方面,绍兴以生动的事例和显著的成绩,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成为城乡最美的风景。

  从历史文化古城走向现代文明之城,绍兴不仅有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有精神文明的弘扬;不仅在讲述令人瞩目的“绍兴财富”故事,更在书写催人奋进的“绍兴精神”诗篇,用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激发全体人民创造新的历史,铸就新的辉煌!

  绍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事记 

  2011年  绍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

  2012年  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嵊州召开

  2013年  绍兴市委出台《关于推进风尚文明建设的意见》

  2013年 绍兴市委、市政府部署推进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当年新建农村文化礼堂154家

  2014年  绍兴市委出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

  2014年 全市乡村广泛设立“善行义举榜”,共设立1800多个

  2015年  全市开展村规民约修订制定活动,推进乡村治理

  2015年 中宣部在绍兴上虞召开全国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现场交流会

  大数据

  全市94个乡镇都建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中心,96%以上的行政村有1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67家

  全市有全国文明村镇13个、省级文明村镇138个、市级文明村镇297个

  全市现有2143个行政村制订了村规民约,占全部行政村总数的98.5%

  全市每年送戏1300余场、送电影2.5万多场、送图书13万多册

  全市有近30万户家庭参与晒家训家风活动

  全市涌现出全国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33人,省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54人(例),各类身边好人2万多人

  全市已建立村级乡贤研究会、乡贤参事会1000多个,培育新乡贤5万多人

  全市现有村嫂志愿服务队1000余支,参与村嫂2万多名

  全市实施“春泥计划”行政村覆盖面达95%以上

  (绍兴日报 朱振华 胡安娜 图片由市文明办提供)

首页    道德实践    经验交流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绍兴答卷”
时间: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