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刚 |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索尔仁尼琴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一句真话要比整个世界的份量还重。”《南方周末》还以此为标题发表了2006年的新年致辞。一句真话的分量为什么如此之重?其实只要回忆儿时读过的《皇帝的新衣》,就能理解其中的寓意。谁也不愿意生活在谎言的世界,因为在那个世界里,自欺让人迷失了自我,欺人让人失去了社会信任,言行不一分裂了生活主体的人格统一性。只有当《皇帝的新装》里的孩子喊出了“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的真相时,一个人之为人的真实世界才重新明亮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心口如一的那颗“童心”、敢于直言的那种“勇气”,以及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对歧见的“容忍”,成为涂抹在现实世界之上的价值和意义色彩,从而体现出无与伦比的道德分量。

 

一、“童心”的道德分量

 

安徒生说:“我的童话不只是写给孩子看的, 而且是写给老头子和中年人看的。孩子们从我的童话中更多的得到乐趣,大人应从我的童话里读出包含的深意。”我读《皇帝的新衣》所悟到的深意是:说真话需要一颗“童心”。

说真话要求心口如一,说真心话。这里的“真心”就是那颗“童心”。李贽写过一篇《童心说》,他是这样表述“童心”的:“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在这里,“童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是“真心”,是没有被私心杂念污染的初心。小孩子所以喊出事实真相,是因为童心尚未蒙尘。相反,童话里的成人们因为私心杂念蒙蔽了真心,只能言不由衷,自欺欺人。这就是为什么皇帝、内臣和那些个围观的老百姓不说真话的原因了。

童话里的骗子是洞察人心的高手,据骗子介绍,这件新衣有两大特性:一是布料“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二是“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所以,皇帝害怕自己是一个愚蠢的人而不配做皇帝,只能大加赞叹这件不存在新衣,内臣们因为害怕不称职而不敢戳穿新衣并不存在的真相,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围观的百姓,也不愿意被认为愚蠢而丢失面子甚至是生活中更重要的东西,而大加赞叹这件不存在的新衣有着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相反,只有童心未眠的孩子他说出了他真正想说的话,说出了他相信是真相的话。

《皇帝的新衣》提示了一个重要的话语伦理,即说真话,说真心想说的话,用中国古人的话,就是“修辞立其诚”。何谓“诚”?《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是对待自身的一种真实无妄的态度,是毋自欺,这是保持童心的根本。

自欺与骗人不同。骗子骗皇帝,骗者与被骗者是两个人,骗子只要骗术高明,自然可以通过隐瞒或捏造真相以使对方信假为真。皇帝是自欺,也就是皇帝自己骗自己,关键是,自己如何能够骗得了自己?这涉及到人的存在论问题。自欺的主体和客体是同一的,这意味着人要二重化自己才能做到自欺,显然,只有人才会自己编造假象使自己信以为真,这样的悖论只能存在于“是其不是,不是其所是”的人的存在本性中。可见,“诚”和自欺都内在于人的存在本性。

萨特举过一个关于自欺的有趣例子:一对男女第一次约会,女子面对男子的种种暗示都漠然处之。当他对她说:“你真迷人”的时候,她完全能够理解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却不想本真地理解它;当他握住了她的手,她也清楚这一举动所包含的性冲动,却明知故避,去进行某种“崇高情感”的智力想象;她握住对方灼热的手,却一动不动,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一句话,她不做出任何必须的选择和决定。她仿佛逃避了选择,超脱了选择所带来的责任与焦虑。因此,她实质上欺骗了自己,回避了自己作为有意识的自由存在本身,否定了自身的真实存在,否定了自己作为责任主体的地位。

可见,修辞立其诚的根本在毋自欺,毋自欺不只是话语的伦理要求,也是一个做人的要求,简言之,“修辞立其诚”无非要求:说真心话,做老实人。如此以来,说真话成为关乎“人格自觉”的大问题了。换言之,习惯于说假话的人,做人是失败的,这无疑是一场人生的灾难。晚年的巴金就因此而受到良心的折磨,他在《十年一梦》中哀叹:“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这个发现使我十分难过!我的心在挣扎,我感觉到奴隶哲学像铁链似地紧紧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如此说来,说真话的分量如何不重?

 

二、勇气的分量

 

为什么是小孩说出了真相?童话的深意并非表面看到的童言无忌。童言无忌无需勇气,因为孩子没有意识到说真话需要付出代价,《皇帝的新衣》不过是通过童言无忌来反衬成人因为诸多顾忌而表现出的怯懦。

人人都知道应该说真话,为什么会人人说假话?这是因为,说真话是危险的。人们可能会因为说真话付出自由、生命等惨痛的代价。如鲁迅所言:“凡中国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斤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处所; 而且被恭维得烙铁一般热。否则免不了标新立异的罪名,不许说话; 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为天地所不容。”

正因为说真话是有危险的,所以,说真话需要道德勇气。

道德勇气和非道德勇气不同,《荀子·荣辱》中把“勇”概括为四大类: 一是狗彘之勇,所谓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利饮食之见,是为狗彘之勇;二是贾盗之勇,所谓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见,是为贾盗之勇;三是小人之勇,所谓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四是士君子之勇,所谓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为士君子之勇。前三者是非道德之勇,最后的是道德勇气。可见,道德勇气有两个特点:

第一,道德勇气内含了道德目的的指向,即勇往直前是为公,为道义。孟子在谈到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时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从行为原理上分析,在说真话的抽象义务判断到实际的道德践履之间,人们都会有主观判断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在面对着各种影响主体道德践履的种种因素时,心里都会有一本账,区别就在于这本账里记得是什么。如果这本账只记录个体之利害得失,人们就会通过行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利害判断,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如果说真话的结果是利大于弊,则不妨实话实话,反之,可能沉默不语,甚至假话连篇。可见,这种利益得失之计较,使人放弃了道义信念的坚守,消磨了人们采取道德行动的意志。这些人可能也认同说真话的道德要求,但在实际场合却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支支吾吾。相反,如果这本账记录的是社会道义的损益,人们就是对说真话的价值进行了一种责任判断,这个取代利害判断的责任判断,会驱动实际境遇中的道德践履。这个时候,人们就会不顾身家安危,为了人格利益和社会公益,勇于直言,由此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是道德勇气,

第二,道德勇气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在保持明智的道德决断的前提下对怯懦和鲁莽的否定,也就是说,道德勇气本身包含了审慎的成分,其中最根本的考虑,就是不能用非道德的手段实现道德的目的。因此,道德勇气并非不惜一切代价地言说,而是要谨慎评估在具体境遇中,直言可能带来的各方利益损益,如果直言可能带来人格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更大损失,就应该慎言,因为它违背了道德勇气内含的目的指向,而蜕变小人之勇了。

所以,说真话又总是和慎言的道德要求内在联系的。其实早在《易传》里就多次阐述了慎言思想,如《系辞下》: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枢机”二字,孔颖达疏:“枢谓户枢,机谓弩牙。”也就是说,一旦扣下门轴和扳机,就有不可挽回的重大影响,人的言行也一样,所以不可不慎。可见,说真话需要道德勇气,其中就包含了慎言的要求。这在当今网络社会各种猝不及防的舆情中,可以看得更清楚,慎言也更加重要。

 

三、容忍的分量

 

为什么在《皇帝的新衣》的那个童话世界里,只有一个孩子,而没有成人敢说真话呢?可以想见,那是一个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不容忍说真话的世界。

胡适回忆: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乃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那天谈的内容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把这句话称之为“不可磨灭的格言”,后来在写《容忍与自由》时,这句话也成了文章的引子,并由此引申出:“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这话说得有道理。

为什么要容忍?因为“容忍”有个非独断论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教条是绝对的真理,没有任何人是绝对的道德权威。庄子《秋水》篇云:“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意思是,夏季之虫听不懂关于冰雪的故事,井底之蛙也无法体会大海的波涛汹涌。事实上,人在浩渺的宇宙中,又何尝不是夏季之虫,井底之娃?这种认知上的局限,不正是培根所说的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和种族假象么?可见,作为个体,每个人不可避免地都有认识上的局限性和立场上的偏私性,所以,这个世界不存在先知,也没有神明,没有任何个人能够垄断真理,也没有任何个人具有裁决善恶的最终权威。既然如此,说自己真心想说的话,说自己相信的话,说自己独立思考的话,不就是每个人的权利么?而容忍歧见不就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天然义务么?

如何容忍呢?人们对各种歧见,应有宽宏大度的雅量和美德。一是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想事情和同情地理解对方的言语。在这里,倾听无疑是一种最合适的伦理姿态。二是对独立思考的尊重。袁鹰在“不会讲话的四川人”一文中写道,1956年7月,巴金应邀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独立思考”: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去听罢了。巴金在文章中很形象地表达了尊重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容忍的底线在哪里?俗话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人处世总有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说话也是如此。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任何侮辱人格尊严的言论都是不可容忍的,譬如骂人是猪;任何歧视性的言论都是不可容忍的,譬如骂“老不死的”,诸如此类涉及肤色、性别和年龄的歧视性言论;任何恶意违背公序良俗的言论都是不可容忍的,譬如在宗教共同体内部讲冒犯信条的言论,是不可容忍的;任何违背现代社会法治精神的言论,譬如鼓吹通过暴力解决社会冲突的言论是不可容忍的。如此等等。总之,如哈贝马斯所言,“宽容拥有一个不宽容的内核。” 只不过,在法治社会里,这个不容忍的底线应该通过法律来确认、表达和执行,而不能交付给某个机关和某部分人。

 

作者:曹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首页    交流园地    学界交流    曹刚 |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时间: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