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平 |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伦理意蕴

中国共产党是有着百年道德追求的大党,从道德维度解读中国共产党党代会报告的内在特质、伦理意蕴、道德精神,是深刻理解报告文本的基本内容、思想逻辑和价值旨归的重要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贯穿着历史、现实和未来,对党和国家各领域各方面工作进行了通盘谋划,表达了党的根本宗旨、初心使命,奠定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伦理基础,饱含深刻的伦理意蕴,是指导我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诠释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伦理意蕴,揭示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道德密码,既能深化对报告文本的理解,又能提升对中国共产党道德伟力的认识。

 

一、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奠定道德进步的伦理基石

 

以理性客观的态度评价历史,是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对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系统总结和客观评价,展现了我们党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新时代新阶段道德进步奠定了伦理基石。

首先,新时代十年实现道德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部分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第一条即提出“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道德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救国”为己任,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道德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立国”为己任,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推进党的道德建设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富国”为己任,结合新的实践,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党的道德建设踏上新征程,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强国”为己任,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党和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推进党的道德建设达到新境界。

其次,深化党的领导使党的道德建设领导力量不断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这是继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党的领导”列为“十个坚持”之首的一种深化,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时代之基,引领时代之变,胸怀“国之大者”,不断深化党的领导,积极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更加团结统一有力,包括道德建设在内诸方面的领导力量得到不断提升。

最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夯实了政治伦理基础。政治伦理是政治思想和行为的价值取向,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前提,奠定了中国强起来的政治伦理基础。从政治伦理的追求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政治理念的价值内核,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愿望和诉求。从政治伦理的理念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公平正义,将公平正义贯穿于我国的政治制度中,如解决绝对贫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处处展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凸显我国制度的社会主义伦理属性。从政治伦理的实践看,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深刻诠释了党的宗旨和精神追求。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同时把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写入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其中诸多内容又蕴含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和价值精神。

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规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蕴含的诸多内容与道德建设紧密相连。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天人合一、厚德载物、亲仁善邻等诸多内容,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把当前的道德建设奠基在与传统道德文化的结合上。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等,这些内容都是当前和今后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六个必须坚持”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创新的重要遵循。“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它着眼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是继续推进道德建设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道德建设的旨归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民至上是推进道德建设的根本立场;第二,道德建设需要以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来不断探索,自信自立是推进道德建设的内生动力;第三,道德建设必须继承优秀道德文化,同时结合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创新道德文化,守正创新是推进道德建设的优良传统;第四,道德建设必须面向实践,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道德实践中实现道德完善,问题导向是推进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五,道德建设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系统观念是推进道德建设的科学方法;第六,道德建设要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与世界、国内与国际的关系,胸怀天下是推进道德建设的世界情怀。因此,面对道德建设这个系统工程,只有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才能不断推进道德建设,更好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需要。

 

三、坚持人民至上昭示党的伦理旨归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早在《神圣家族》中就曾说过,“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家族利益至高无上;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目的,寻求的是资本至上。我们党以“人民至上”为最高价值诉求和首要伦理原则,为人民谋幸福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人民”二字高达177次,并以大篇幅论述人民立场、阐述人民观点、回应人民呼声,报告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至上”的道德光芒。

一方面,报告在总结十年伟大变革中,处处体现人民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新时代新发展,深刻认知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将民心民意作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前提。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十年伟大变革时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充分肯定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党团结带领人民”“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等表达,同样诠释了人民在伟大变革,包括在道德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通过总结历史,还首次提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包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强调“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刻诠释了人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伟大作用。

另一方面,报告在擘画现代化伟业蓝图中,处处展现人民情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均与人民紧密相连。例如,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从这个特征考虑现代化,说明我们党始终将人置于现代化的核心位置;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说明我们党坚持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单面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说明我们党不仅注重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富足,而且注重人民精神世界的富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说明我们党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命运与共;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说明我们党始终注意不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避免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概言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人民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也是享受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客体,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道德情怀和道德境界。

 

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饱含党的伦理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诠释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写入党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探索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和方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饱含着党在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社会伦理、文化伦理、生态伦理、国际伦理等方面的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它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追求迷失的现代化老路,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法规范和引导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激活社会活力,又避免垄断资本逐利性、寄生性的侵蚀;既防范资本无序扩张带来公平正义问题,又为共同富裕奠定制度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关系到现代政治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发展什么样的民主,应由一国人民来共同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用单一的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的眼光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致力于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目标是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突破了西式民主“单向”模式,追求的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以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伦理思想。利益是道德问题的基础,利益分配公正与否体现着道德原则差异。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共享和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追求的是符合人民期盼、社会道义、整体公正的分配关系,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完全有异于西方所倡导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帕累托最优的属性。西方现代化过程虽然也推崇一种机会均等的平等观,但只是表面上的平等,其现代化建设始终是维护资本权利,注重的始终是资本增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资本主义是“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伦理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精神的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物质主义膨胀、消费主义盛行,导致人的物质丰盛而精神世界空虚。中国式现代化秉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不走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追求迷失的现代化老路,而是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路,目的是克服和消除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单面”的人、“异化”的人的乱象。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绿色发展,致力于美丽中国建设的执政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承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等中华文明智慧,又以和谐共生统合人与自然的双重维度、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相统一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和现代化的后发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摒弃西方国家追逐利润无止境、索取自然无节制的现代化老路,而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为全球生态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丰富的国际伦理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并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以“单边”世界为表征的西式现代化逻辑,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全球单一化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国家富强树立了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积极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毫不动摇地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和霸凌行径,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全景式展示中国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动荡的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展示了中国道德力量。

 

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知行合一的伦理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予以突出强调,这本质上是一个如何推进新时代价值引领工作的重要课题,突出的是知行合一的伦理精神。

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核心价值观蕴含丰富的伦理道德要求。一是强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二是提出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三是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四是强调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五是强调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六是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七是强调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新时代广为赞扬的“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时代楷模”“最美人物”“最美奋斗者”等都蕴含丰富的伦理价值,他们美在伦理道德品质上,是涵养向上向善德行的行为示范和道德资源。

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多层面多角度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在回顾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时,指出新时代十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度肯定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向,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可见,一个国家要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首先要解决践行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性问题。二是在论述新时代新阶段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表明,新征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承载“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的同时,被赋予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任务相契合的重要内涵。三是在陈述践行路径时,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这实际上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途径是“三个融入”,为新时代新阶段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六、坚持自我革命体现党的道德自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力行全面从严治党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将长期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就予以肯定、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举措。“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既是党的自我要求,也是一种道德自律。

首先,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彰显党坚持自我革命的伦理诉求。党员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领导者、建设者、参与者,他们的形象代表了党在人民心中的整体形象,唯有选拔论品崇德的党员干部,才能更好维护党的良好形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了系统部署,提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使命任务,强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这一论述,科学把握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鲜明提出了新时代选人用人重“德”的鲜明导向,科学回答了“选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威,国无德不兴。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首在用人,强化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建设重德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保持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党坚持自我革命的重要环节,体现了党坚持自我革命的伦理诉求。

其次,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彰显党坚持自我革命的伦理自律。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对新时代新阶段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作了重要部署,提出“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的使命任务,强调“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对违反党纪的问题,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并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要“永远吹冲锋号,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严明纪律要求、整治歪风邪气、弘扬新风正气的坚决态度。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严”就是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就是要始终遵守比道德自律程度更高的党纪党规,持续增强坚持自我革命的能力。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不断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可以说“严”是党与生俱来的内在禀赋,是党不断完善道德自律的生动体现,是党坚持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品格的深刻彰显。

最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彰显党坚持自我革命的伦理担当。有权必有责,党员干部依据党纪国法获得一定权力,意味着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使命任务,强调“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用好问责利器”。这一论述,科学把握了权力与责任的对立统一关系,鲜明提出了新时代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的新要求,科学回答了“如何问责追责”的问题,把追责问责落到实处,在权力的来源和归属上践行自我革命、在权力运作的目的上践行自我革命、在权力行使的过程中践行自我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彰显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自我扬弃的伦理自觉。

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胸怀天下的伦理情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道德哲学考量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国际主义道德觉悟的政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我们党胸怀天下的伦理情怀。

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厚的道德文化根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脉”,其中“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义利观、“天下为公,万国咸宁”的公平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观等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特有的道德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厚的道德根基;以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源”,继承了“真正共同体”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借鉴了列宁和平共处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确定了不同社会制度进行相互交流以促进共同发展的可能性;承继了新中国国际战略理念和政策主张,体现了党无私性、人民主体、全面自由、历史首创、国际情怀等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即带有浓厚的道德文化。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党的二十大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并将全人类共同价值写入党章。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追求全人类价值的最大同心圆和最大公约数,体现了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共生性日益加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融合是大势所趋,面对不同文明,需要我们谦虚若谷、胸怀宽大,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牵引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中国共产党坚定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倡导“天下一家亲”,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自觉承担大国责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平衍旷荡的伦理情怀。

 

 

作者:曾建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江西南昌 330077)。

 

原文刊登于《道德与文明》2023年第3期

首页    交流园地    学界交流    曾建平 |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伦理意蕴
时间:2023-05-19